
1934年的时候,蒋介石带着上百万大军,对红军发起了猛烈的“第五次围攻”,他们一圈又一圈地包围了中央苏区。
1934年7月,为了让中央红军主力能顺利开始他们的战略大转移,中央军委下令红六军团作为先头部队,从湘赣苏区出发向西挺进。
10月15号,红六军团先行一步,本来是要在石阡和印江跟红三军碰头的,结果不小心走到了贵州的甘溪,这下可好,被敌人给团团围住了。
情况紧急,红18师的领头人龙云带着52团给主力部队打掩护,往南撤退。
两百多位红军战士去寻找新的行军路线,另外一百多名红军战士则留下来阻挡追击的敌人。可是,等大军主力成功突围后,却一直没有收到红52团的任何消息。
170名红军战士在一夜之间在贵州不见了踪影,谁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,与此同时,一座名为“困牛山”的大山也神秘地消失了。
解放后,中央曾多次派人到贵州去寻找那支红军部队,但因为那时候通讯不方便,技术也不发达,所以一直都没能找到他们。
那时候到底出了啥事儿?红军队伍和大山怎么就突然不见了呢?这里面藏着啥样的故事啊?
【一,第五次反围剿,红六团军西征】
1934年4月,蒋介石聚集了上百万的军队,猛烈攻打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广昌地带,这标志着第五次大“围剿”战斗的开始。
那时候的中央苏区,地盘一点点扩大,包括了30多个县,政权和经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了。
看到共产党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广,蒋介石火冒三丈,于是他打算采用打持久战和“建堡垒”的新方法,想要把苏区团团围住并慢慢挤压。
为了帮中央苏区减轻负担,并且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难关中解脱出来,中央调派了6000多名战士,组成红七军团(也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),他们从中央苏区出发,一路向北行进。
大家都知道,中央红军是在1934年10月不得不开始长征的,但可能不太清楚,萧克和任弼时带着的红六军团,早在7月份就已经离开湘赣苏区,踏上征程了。
那时候,中央让红六军团冲出包围,去湘赣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。于是,任弼时和萧克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,带着刚成立不久、有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,从井冈山根据地出发,一路向西突围前进。
红六军团是湘赣一带的唯一的主力红军队伍,它最开始是1930年成立的湘东独立师,到了1932年,这支队伍改名叫工农红军第八军,后来又跟红军十六师、十八师合到了一起,组成了红六军团。
红六军团有两个重要任务:一是给中央红军的长征探好路,二是去和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湖南中部汇合,一起行动,以此来保护中央军委的秘密战略转移计划。
所以,在8月7日那天,红六军团的9700多名战士,匆匆忙忙地告别了他们守卫多年的苏区,开始了一段既危险又不确定的向西行军的旅程。
一路上,敌人又是在前面阻拦,又是在后面追赶,把我们围了一层又一层,在这种情况下,敌人强大而我们力量弱小,红六军团没办法在湘西南站稳脚跟。
只能走湖南通道县这条路,它位于湘黔两省交界,进去就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。
那时候,驻守在黎平的黔军有一个团,他们跟红六军团一交手就被打败了。后来,多亏了当地的苗族老百姓帮忙,红六军团才成功地渡过了清水江。
第二天,红六团在剑河县那儿碰上了湘军的正面阻击,紧接着,不远处的桂军也急匆匆地跑来参与围堵。
任弼时和萧克为了保存队伍的实力,赶紧让部队撤出战斗。
红六军团为了保护好主力部队,不断和敌人打了好几场硬仗。
但因为敌人数量众多,装备又好,红六军团损失很大,要是再不赶紧冲出去,可能就要全军覆没了。
红六军团经历了好几场战斗,就为了早点和红三军碰头。这么一来二去,他们终于在10月7号那天,赶到了贵州的甘溪。
【二,红六军团,被困甘溪】
收到中央的电报后,我们知道红六军团现在暂时没啥危险。
电报大致讲的是,桂系的敌人已经往南边动了,所以让红六军团别再过乌江那个危险的地方了,改道去江口地区,跟红三军碰头。
于是,走了一路累得不行的红军战士们就在这儿找了个地儿歇脚,同时,炊事班的战士们也开始忙着生火做饭了。
战场上情况变得特别快,红六军团压根儿没想到的是,中央军委把敌人的动向给判断错了。
要是桂军没往南边去,反而联合了湘军和黔军一起来围攻我们,那咱们可就危险了,说不定会被他们团团围住。
可是红六军团发来的命令里,并没有提到东进路上会碰上大批敌人,这让萧克不禁皱起了眉头。
眼看前面就是乌江了,红六军团只要成功渡过这个险峻的乌江,就能把追兵远远甩在身后,这样,一路辛苦行军的战士们也能有个宝贵的机会歇歇脚了。
电报突然让红六军团的计划全乱了套,可情况太危急,萧克顾不上多想,只能带着红六军团,按照中央的命令,立刻掉头往东边前进。
萧克他们的选择,会让红六军团开始被敌军层层包围起来。
这时候,湖南、广西、贵州三个地方的军阀头头们聚在一起,开了个急会,商量接下来怎么对付红六军团。
会议结束后,三个地方的军阀头子商量好,不往南撤了,他们想在石阡县聚集大量兵力,拉起封锁线,不让红六军团和红三军碰头,打算就在石阡这一带把红六军团给消灭掉。
他们一开始在贵州地方采取了“藏人藏粮”的策略,把老百姓和粮食都转移了,让红军没了后勤保障,然后安安心心等着红六军团过来。
萧克率领红六军团匆匆赶路,一路来到了石阡县。由于对这儿的地形不熟悉,他便想在附近找个老乡来给他们指路。
可萧克没想到的是,由于石阡县早被国民党控制,那里的老百姓从没在中央苏区生活过,所以国民党就一直散布谣言,歪曲红军的形象。
许多老百姓就真的把红军当成了国民党所说的那种无恶不做的强盗。
红六军团这一路走得十分辛苦,刚踏进石阡县的地界,还没缓过神来,山林里就突然传来了枪炮声。
红六军团原本排成一字形队伍,结果一下子就被武器先进的敌军切成了三段。
敌人猛烈开火,红六军团拼死抵抗,但敌人太强,我们力量太弱,结果红六军团损失很大,被湘桂黔三方的军队团团围在了甘溪地区。
【三,掩护主力部队撤离,52团深陷包围】
萧克、任弼时他们发现情况不妙,觉得要是再不赶紧冲出去,可能所有人都得完蛋。所以,为了帮主力部队逃跑,龙云的18师打算留下来跟敌人干一架,拦住他们。
那时候的18师,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师,但实际上只有大约800人,其中52团是主力,也是最能打的部队。
从西征一开始,我们就走在最前面,碰到山就劈山开路,遇到水就架桥通行。
可是形势很紧迫,这次52团被安排在了后面断后,好给主力部队争取逃跑的时间。
龙云被留下负责带领52团,他心里明白这任务可不轻,要是挡不住敌人的攻击,那后果可就严重了。
52团是打头阵的部队,刚开始从苏区出发时有1000多人,可一路上人数不断减少。等到要执行阻挡敌人的任务时,他们只剩下大约800人了。
而且队伍里伤员不少,更糟糕的是,炊事员不小心把桐油当成食用油来做饭,害得好多红军战士,连师长龙云在内,都拉肚子拉得厉害,身体虚得很。这时候要是去阻击敌人,简直就是去送命。
不过,不管怎样艰难,红六军团都下定决心要挺过这些难关,确保主力部队能安全撤离。
于是,龙云赶紧让部队在朱家坝建起防御设施,抢占有利位置,跟敌军面对面僵持着。与此同时,军团的主力部队在16日清晨就开始往南撤退了。
结果这边人刚一撤,敌人就察觉到了,马上开始猛烈攻打,但都被52团牢牢堵在了防线那边。
可是敌人数量是52团的好几倍,他们势力大我们势力小,火力还特别猛。没打多久,18师就损失惨重,所以龙云连忙带着剩下的队伍撤退到了后面的树林里。
刚撤出来没多久,52团就被敌人给围住了。幸运的是,萧克得知18师那边情况不妙,赶紧让49团赶去支援龙云带领的52团,最终把龙云他们成功从敌人的包围中解救了出来。
可是刚跑出没多远,敌人又在后面拼命追赶,龙云意识到敌人追得太凶了,要是这时候他去追赶大部队,主力部队可就遭殃了。
因此,他迅速作出决定,派49团去追赶主力部队,自己坚守阵地,拖延时间。这时,18师的人数已经减少到了大约400人。
他对负责接应的伙伴讲道:
“你们先撤,我们走另一条路。”说完,他冲破防线,带着52团剩下的400多人转而向西行进。
绕行十二山再转到困牛山往南开拔,虽然路上会多花点时间,但能持续拖住敌人,让主力部队更安全些。
52团故意让敌人知道他们的位置,敌军见状马上朝着52团冲去,与此同时,主力部队加快了脚步,成功甩掉了敌军的追赶。
17号一大早,龙云带着52团边打边撤,可因为不熟悉这块地方的地形,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个当地人来给他们指路。
跟着向导走到川岩坝,感觉马上就要跳出包围圈,跟大部队会合了。
结果这个向导错误地把红军当成了国民党常说的土匪,竟然领着红军走到了黑滩河和困牛山附近。
这条前进的道路愈发狭窄,几乎可以说是走投无路,而敌军又紧追不舍。此时,52团已被敌军紧紧包围在石阡的困牛山,处境极为艰难。
困牛山其实就是个小山包,这个叫法也就甘溪槽村的人才知道。不过说实话,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山,因为根本就没记载过它的名字。
困牛山这地方地势真的很险,周围全是高山包围,中间还被河谷给切断了,草木长得特别茂盛,平常很少有人到这里来。
田海清瞅瞅这地形,心里一咯噔,他们可被敌人团团围住了。就在这时,他眼尖地发现山道旁边好像有条小路,弯弯曲曲能通到山脚下的河谷。他赶紧跟师长龙云说:
队长,咱们队伍现在太显眼,很容易被发现,你带一部分人先走,我们留下来断后,给你们拖延点时间。
尽管龙云心里不情愿,但他最终还是没能说服田海清,只好带着200名战士,在田海清的掩护下一步步沿着崖壁走到河谷里,最后在河谷尽头不见了踪影。
【四,百余红军,壮烈跳崖】
没过多久,敌人就追到了困牛山脚下,田海清赶紧带着200名战士,和敌人斗智斗勇了整整两天两夜。
困牛山地势陡峭,敌军想尽办法都攻不上来,他们恼羞成怒,集中全部火力猛攻山上,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,田海清不幸被子弹击中,英勇牺牲了。
由于红军阵地一直难以攻破,敌军指挥官便心生一计,他们清楚红军纪律严明,绝不会伤害老百姓。
然后,敌军把当地的百姓都赶在一起,硬让他们走在前头,并且在百姓队伍里掺进了民团的人,这样一来,红军就没法分清哪些是百姓,哪些是敌人了。
红军瞧见敌人竟然拿百姓当挡箭牌,心里头又气又没办法,因为敌人心里头明镜似的,知道红军是绝不会动老百姓一根汗毛,更不会向他们开枪的。
敌人就是抓着这一点,硬推着老百姓一步步往红军这边靠,这下子红军可就被动了。
因为一直都没敢扣动扳机,所以那不到170名的红军战士被敌人逼到了悬崖的尽头。
敌军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,为了保护百姓不受伤害,170名红军战士坚决不投降。红军连长让吹号手何步荣赶紧吹起冲锋号,同时大声喊着:
“同志们,咱们宁死不屈,坚决不做俘虏,一起跳下去!”
说完后,红军战士们纷纷把手里的枪给砸了,然后一个接一个毫不犹豫地跳下了70多米高的悬崖。
龙云虽然成功从困牛山脱身,但一路上却遭到了敌军的围追堵截,损失很大,就连师长龙云自己也在打仗时受了伤,被抓了起来。
龙云坚决不向敌人屈服,遭受了严酷的刑罚和拷问,但最后却被叛徒出卖,暴露了他是师长的身份。敌人于是把他抓到南昌的感化院里关了起来,不幸的是,他在感化院里因为病情越来越重而去世了。
170名红军战士差不多全都英勇牺牲了,老百姓们目睹这场景,都非常吃惊,他们实在不敢相信,这些之前从不认识的红军战士,竟然会为了保护他们连命都可以豁出去。
他们之前老是被国民党骗,说共产党和红军都是烧杀抢掠的坏蛋,可没想到,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为了国家和老百姓好的。
敌人离开后,老百姓们抱在一起哭了起来,都为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感到可惜。随后,大伙儿都主动来到困牛山下,把这些红军娃子好好安葬了,好让他们得以安息。
老百姓们走到困牛山脚下的黑河谷,眼前看到的景象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,一百多位红军战士牺牲在那里,鲜血把小河都染成了红色。
有村民回想起,红军战士们的遗体在河谷里到处都是,有的被树桩狠狠扎进身体,有的摔得血肉和泥土混在一起,胳膊腿都不全了……
【五,山村民俗解开消失谜团】
新中国成立后,红六军团的战士们心里始终惦记着那支队伍,毕竟大家都不清楚他们当年具体经历了什么。
所以,中央安排了红二方面军的军史研究人员前往贵州石阡县,去寻找红六军团当年的足迹。根据红六军团的老兵们的记忆,他们正是在那个地方和同伴们分别的。
专家们来到这里后,立刻就忙开了,挨家挨户地去询问情况。可没想到,石阡县的居民们只知道这儿以前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打过仗。
不过,那时候的红军52团小分队对此一无所知,就连困牛山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。
这让专家们感到非常困惑,要是说这支队伍在大山里迷路了倒也不奇怪,可奇怪的是,就连困牛山也不见了踪影。
到了70年代以后,军史研究部门还是不死心,他们又跑到石阡县去寻找当年突然没了踪影的红军队伍,不过很遗憾,还是什么都没找到。
到了2002年,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杨又铸,无意间翻阅到了有关当年红军在石阡县活动的资料。
不过可惜的是,资料少得可怜,困牛山的相关记载更是连个影子都找不到,这让杨又铸感到非常遗憾,但他还是想继续找下去。
杨又铸把石阡县关于红军的资料翻了个遍,结果啥也没找着。后来他一拍脑门,心想如果没有资料可查,那最可能了解当年情况的人,不就是石阡县那些老人们嘛。
然后,他就去找石阡县里那些年长的老人打听,最后在一个老爷爷那里问到了困牛山。老爷爷只记得这座山大概在龙塘镇那边,但具体地点就说不上来了。
杨又铸一听到这个消息,心里乐开了花,立马拉上几个同事往龙塘镇赶。但想着调查可能会拖上好一阵子,为了彻底弄清楚红军队伍到底去哪儿了,他决定干脆就在龙塘镇住下来。
甘溪槽村是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,因为路不好走,村民们平时很少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。听说啊,每年到了重阳节,大家就会聚在一座山脚下,烧香烧纸钱,举办祭祀活动。
杨又铸心里头琢磨着,这个村子搞的祭祀活动,说不定跟以前没了踪影的红军有点关系。重阳节祭祭祖挺常见的,但全村人一块儿祭,就让人不由得往那方面想了。
可周围的村子却没有这样的祭祀活动,这到底是因为啥呢?如果不是在拜山神,那他们到底在拜谁呢?
杨又铸好像瞧见了曙光,连忙带着调查组赶到了槽村。他们挨家挨户询问村民后,这才弄明白,原来每年重阳节,村民们祭奠的都是当年勇敢跳崖的红军战士。
而且听说当年跳崖的170名红军里,也有几个人活了下来,陈世荣就是幸运儿之一。
陈世荣以前叫何步荣,他就是当年红军在跳崖之前吹冲锋号的那个人。那时候,陈世荣因为个子矮,再加上拉肚子身体没力气,往下跳的时候被一根藤条给缠住了。
等第二天太阳升起,敌人离开后,他拽着藤条从沟里慢慢爬了出来。那时候,还有两个幸存的红军战士也跟着爬了出来,不过走到川洞那儿,他们就各自分开了。
后来,陈世荣走在路上,不料被土匪给逮住了,土匪想要他的命。就在这时,一个地主恰好经过,开口说道:
他还是个孩子呢,为啥要杀他呀,杀了也只是一地鲜血而已。
土匪看他年纪小,最终饶了他一命。地主出手相救,把他带回村里。后来,他被村里的陈国善收养,从此就改了陈姓,在甘溪槽村安了家。
除了他,那时候还有十几个战士逃过了敌人的追赶,但因为受了伤,最后也都留在附近的村子里养伤了。
新中国成立后,陈世荣加入了共产党,不光当上了农会的一把手,还在槽村连续干了二十多年村支书。
多亏了他的提议,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红军战士,每年到了重阳节,村民们都会主动来到困牛山脚下,祭奠红军烈士,为他们献上酒和菜。
他们感激红军战士们真诚为人民服务,还有那不怕牺牲的精神。但遗憾的是,陈世荣在2001年离世了,只留下一把当年52团用过的冲锋号。
杨又铸费了好大一番功夫,终于弄清楚了当年那支红军部队为何失踪,这也就是村民们年年祭拜的缘故。
2004年的时候,杨又铸把他辛苦收集的资料递交给了中央,接着他又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,写下了《困牛山红军的英勇事迹》这本书。
为了纪念红军战士们的勇敢,国家把甘溪槽村的名字改成了困牛山山村,还建了烈士纪念碑,让大家都能缅怀和敬仰他们。
七十年过去后,52团那些红军战士的勇敢故事,终于被大家广为传颂,一下子轰动了四方。
大家都没料到,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,原来70年前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,还藏着红军那么动人的一个故事呢。
这是红军历史上一段特别感人又惨烈的故事,170位年轻的红军小伙子,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的幸福,宁死不屈,一起跳下悬崖,他们展现出了多么惊人的勇敢精神啊!
战争历来都很狠心,虽然现在已不见战火纷飞,但每个中国人都该记住恩情,要不是先烈们豁出性命,咱们哪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。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